国务院参事、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:展望“十五五”,奶业应着力至少这五个方面的13项任务!

       7月13日,由中国奶业协会主办的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厦门隆重召开。会上,国务院参事、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发表主旨报告,总结了“十四五”期间奶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效,并明确指出奶业当下面临的四大挑战,展望“十五五”,他给奶业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共13项发展任务。以下是国务院参事、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的讲话全文:

01

回望“十四五”

奶业取得什么样的成果?

       作为保障民生的基础性产业,农业强国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领域,中国奶业在过去5年实现了历史性跨越,但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关键挑战。

       十四五期间,中国奶业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。5年来,我国奶业全面振兴迈出了坚实步伐,通过稳固产能、质量提升、品牌建设和结构优化,奶类供应稳定增长,乳品质量保持领先,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,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。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一是产能供给实现质效双升,安全底线全面出发。

       五年来,我国奶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构建起更加稳固的产能保障体系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全国奶类产量预计应该在4155.5万吨左右,较2020年增长17.7%,超额完成“十四五规划”中4100万吨的目标;乳制品加工达到2962万吨,其中我们2021-2023年这三年连续突破3000万吨大关。尤为关键的是,奶源自给率现在已经恢复到70%以上,彻底扭转了2007年以来的下行态势,实现了生产、消费、贸易的动态平衡。

       从区域布局看,北方主产带与南方销区协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,内蒙古、新疆的主产区产量占比超过了60%,为全国供给稳定提供了坚实的支撑。

二是科技赋能驱动产业升级,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。

       科技创新已成为奶业提质增效的核心引擎。2024年全国1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了78%,较2020年提升10.8个百分点;荷斯坦奶牛平均单产达到9.9吨,较2020年提高了1.6吨;规模牧场单产现在普遍都在10吨以上。

       在加工领域,自动化生产线普及率已经超过了80%。伊利、蒙牛等大型企业建成全球领先的数字化工程,从挤奶到灌装全流程自动化率达到95%以上。

三是质量安全保持全球领先,消费信心全面重塑。

       我国奶业构建了食品行业最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。近五年,生鲜乳抽检合格率保持在100%,乳制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.8%以上,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合格率超过99.9%。

       从关键指标看,规模牧场生鲜乳乳蛋白、乳脂肪含量分别达到3.3%、3.8%,菌落总数、体细胞数等指标都优于欧盟的标准;国产奶乳铁蛋白、乳球蛋白的活性成分的含量较进口产品普遍高出15%~20%。消费者对国产乳品的满意度较2020年提升了28个百分点,形成了优质优价的市场共识。

四是品牌矩阵构建竞争优势,国际影响力持续攀升。

       通过D20平台引领,奶业品牌建设实现质的飞跃。2024年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达到7701家,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105亿元,增速超食品制造业平均水平,伊利稳居全球乳业第五,蒙牛位列第九,君乐宝、飞鹤等企业通过全产业链布局走向国际舞台,区域品牌同步崛起,光明新鲜战略、三元的老百姓味道等等,这些特色定位,精准对接细分市场。

       奶酪、低温奶等品类、品牌价值年均增长超20%。新希望、卫岗、长富等区域性企业凭借本土优势,因地制宜推出新鲜品质乳制品,满足差异化的市场需求,国产品牌的竞争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。

       在国际竞争中,中国乳制品出口额较2020年增长了45%,婴幼儿配方奶粉已进入30余个国家和地区。

五是产业结构优化纵深推进,融合发展格局创新。

       种养加一体化发展取得突破。在种养领域,青贮玉米、苜蓿等优质的饲草料基地建设在加快推进,草畜配套的水平不断提高。2024年,全国粮改饲面积达到2231万亩,优质饲草收储达到6277万吨,国产饲草自给率提升到85%,有效缓解了饲料成本的压力。

       在加工环节,大型企业自建牧场比例超过了40%,实现了奶源与加工的精准匹配。中小牧场创新“牧场+观光+销售”的模式,鲜奶吧、研学基地等新业态,带动附加值提升50%以上。

       在消费方面,随着喝奶向吃奶的转变,消费结构持续升级,奶酪的消费在快速增加,5年增长了120%;特色奶增长迅速,羊奶、驼奶等品类市场占有率从5%提升到12%,宜品、皇氏等企业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。


02

着眼当下

奶业面临哪些挑战?

       “十四五”期间我国奶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,这个值得肯定,也令人振奋,但是我们必须得看到目前在还存在的问题和困难,当前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。

第一,消费潜力释放不足,城乡差距制约市场扩容。

       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/3,农村居民消费量不足城市的60%,液态奶消费趋于饱和,而奶酪、黄油等干乳制品渗透率还不到5%,与发达国家30%的水平差距显著,消费场景单一、中老年及儿童细分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导致市场潜力尚未完全激活。

第二,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,成本压力在持续加大。

       奶源区域分布失衡,北方主产区产能过剩与南方销区供给不足并存,原料奶价格周期性波动幅度达到30%以上。饲料成本占养殖成本的比重超过60%,苜蓿等优质饲料的进口依存度仍然很高,达到30%。环保投入增加,规模牧场盈利空间压缩到5%~8%,较2020年下降15个百分点。

第三,核心竞争力存在短板,关键领域依赖进口。

       奶牛核心种源自主率不到60%,高端乳制品加工设备有70%现在还依赖进口。检测仪器国产化率只有25%。在功能性原料研发方面,乳铁蛋白、益生菌等关键成分国产化率还不到10%,制约了产品附加值的提升。

       与国际乳业巨头相比,我国企业在全球资源配置、产业链控制等方面仍然有明显的差距。

第四,利益联结机制待完善,产业链协同效率偏低。

       养殖端与加工端价格传导不畅,生鲜乳价格的波动幅度是国际市场的2倍以上。中小牧场与乳企的合作模式仍以收购+代工为主,缺乏风险共担、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。

       产业链各环节数据的壁垒尚未打破,数字化协同水平不足导致产销衔接效率低下。

       但是挑战中更蕴含着机遇。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,乳制品作为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,消费升级趋势不可逆。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市场的开拓了提供了政策支撑,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科技突破也创造了条件,双循环格局为品牌国际化带来了新空间。我们必须把握大势,在危机中遇新机,于变局中开新局。


03

展望“十五五”

奶业应着力于哪些方向?

       未来五年一些思考,面向“十五五”,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,坚守高质量发展,坚守奶业奉献营养、服务健康的核心价值,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,提升国际竞争力,全面推进奶业振兴,保障乳品质量安全,不断满足消费者对品质健康乳制品的需求。

       面向2030年,我国奶业发展的总体目标,我们人均奶类消费量还要进一步提升,现在刚刚过40Kg,期望到2030年达到47kg左右;奶源自给率要稳定在75%以上(现在是70%多一点);培育3~5家全球乳业领军企业,建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奶业体系。

       “十五五”的重点任务,我想,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、13项工作。

第一,实施消费扩容提质工程,构建多元消费生产。

       第1项任务就是优化产品结构,加快发展奶酪、黄油等干乳制品,开发益生菌、添加益生菌这个膳食纤维和功能成分的液态奶;推动乳制品从喝奶向吃奶的转变,到2030年奶酪消费量占比提升到15%,功能性乳制品市场规模争取突破2000亿元。

       第2项任务是创新消费场景,像抓咖啡、烘焙、餐饮等行业的机遇,开发定制化的乳制品原料,推广学生饮用奶计划,覆盖全国80%以上的中小学校。针对老年群体,研发一些低乳糖,高钙等等这些适老产品,开发银发市场。

       第3项工作是拓展流通渠道,乳品直供+社区团购+电商直播等等这些融合发展的模式,建设10万个乳制品社区体验店,农村市场销售网络,覆盖70%以上,打通消费的最后一公里。

第二,培育奶业新质生产力,突破核心技术瓶颈。

      第4项任务是种源自主攻关,实施奶牛芯片工程,建立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,培育3~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奶牛品种,种源自主率能够提高到80%以上。

      第5项任务是数字化转型。建设100个智慧工场和50个数字工程,推广互联网思维、人工智能疾病诊断的技术,实现养殖环境的数字化管理覆盖率超过90%,加工环境能耗降低15%。

       第6项任务就是产学研协同,组建国家奶业科技创新联盟,重点突破功能性原料提取,低碳加工的技术,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到60%,打造实验室到产业化全链条的创新统一。

第三方面,完善利益连接机制,构建融通发展格局。

       第7项就是优化区域布局,打造东北、华北黄金奶源带和南方特色乳产业带。推进饲草料种植与养殖的配套,建设草畜一体化的示范县,饲料成本力争降低10%以上。

      第8项任务,强化产销协同,建立全国生鲜乳价格指数发布机制,推广乳企+合作社+牧场的股份制模式,让养殖端分享加工的增值收益,使牧场盈利水平恢复至15%以上。

       第9是促进企业协同,发挥D20企业引领作用,培育100家专精特新的中小乳企,形成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生态,提升产业链整体的抗风险能力。

第四方面,实施品牌强农战略,提升国际竞争力。

       第10项,实施打造民族品牌矩阵,培育两到三个品牌价值超千亿的领军品牌,50个区域特色品牌,建立国家品牌+企业品牌+产品品牌的制度,三层品牌体系,品牌溢价能力力争提升30%。

       第11项是推进国际化布局,支持乳企通过海外并购、建设海外研发中心等方式,整合全球优质资源,建立覆盖一带一路国家的营销活动,乳制品出口的占比提升到10%。

第五方面的任务,加快绿色低碳转型,构建可持续发展体系。

       第12项,发展循环经济,推广牧-沼-农循环模式,建设100个零碳牧厂和30个零碳工厂,树立行业绿色发展的标杆。

       第13项,落实双碳目标。制定奶业碳足迹核算标准,推动可再生能源在牧场和工厂的应用,全产业链单位产值碳排放力争降低25%。2030年前实现重点企业的碳达峰。

      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中国奶业已从跟跑、并跑迈向领跑的新征程,让我们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,以建设奶业强国为目标,凝聚全行业的社会力量,奋力谱写中国奶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,为健康中国和农业强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空间。

共 1 页 1 条数据